当前位置: 首页 > 改革开放40周年 > 州上风采

玉溪防震减灾改革开放四十年


来源:局办公室  作者:局办公室  时间:2018年12月07日  阅读次数:打印】【关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玉溪市防震减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市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和国家、省委、省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目标,在玉溪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更趋健全,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2010-2017年连续八年获全省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一等奖,先后5次(年)获全国地(市)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一、综合工作

1970年通海大地震之后,玉溪地区及各县成立了相应的地震机构,全面组织和指导当地的地震预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截止到2018年9月,市防震减灾局(含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人员编制已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26人。截止2017年12月,全市防震减灾系统干部职工已达94人。

2014年7月,在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省地震局的帮助指导下,“玉溪市防震减灾中心”(包括业务办公综合楼、防震减灾科普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项目占地10.9亩,总建筑面积6903.63平方米,总投资约3450万元。同时,各县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结合自身财力,投入资金超过2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业务办公用房和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地震观测台站。这些项目的投入使用,使县区防震减灾部门从破旧的寺庙或简易房屋中搬迁至新址,极大的改善了业务办公环境,规范、提升了地震监测预报和业务管理能力。

为加强全市地震灾害预防和处置能力,2009年4月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以玉政发〔2009〕59号文件印发实施;2016年5月发布第48号公告,修订印发《玉溪市防震减灾管理办法》,玉溪防震减灾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地震监测预报

(一)地震监测

玉溪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始于1970年1月5日通海大地震之后。1970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通海设立地震台,在峨山架设流动测震台,结束了玉溪市无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截止1978年,全市形成了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学科的综合、专项观测站点14个,各种简易和模拟监测仪器、设备约100台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简仪器逐渐被淘汰,从2000 年开始,全市共在市防震减灾局杯湖观测站、通海、华宁、江川、澄江、峨山、新平、元江、易门安装了9套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仪器,2003 年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地下流体、形变观测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截止2018年9月,全市共有地震综合、专项观测台站57 个,有效观测井孔13口。各类监测仪器设备约200台套,建成了涵盖测震、形变、电磁、地下流体四大学科的综合观测网络,为开展地震预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将原“九五”仪器更换为“十五”流体观测设备,模拟观测仪器成为了历史。

(二)地震预报

1975-1986年,玉溪地区地震办公室建立了震情分析会商制度,逐步运用前兆资料、地震活动、宏观异常等进行地震综合判定。1987-2008年,逐步建立了周、月、半年、年度、临时会商制度,逐步形成《玉溪市地震预测预报技术方案》。2009年以来,在省地震局的指导下,玉溪市的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在内容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防震减灾局“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参加全省评比连续9年获得前3名。

(三)地震科研

玉溪市的地震科研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发展到现今,先后完成市县区地震部门、科技局及省、市地震部门的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科技论文数十篇。其中,项目“江川5.1级地震短临预报”是首次尝试开展短临预测预报的成功震例之一。2001年7月15日江川发生5.1级地震,震前3个月,根据多县区出现的宏微观异常,市防震减灾局先后两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震情趋势,向省地震局、滇东地震预报协作区提交短临预测预报意见,对此次地震三要素的准确预测预报,首次突破了玉溪市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取得一定的减灾实效。2009年编撰出版了《玉溪市地震志》,2017年5月编撰出版了《玉溪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和预测方案研究》。

三、震害防御

(一)抗震设防

根据199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第58号令颁布的《云南省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玉溪市先后对玉溪泛华商业广场沃尔玛商场、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通海县医院综合楼等50余项建设工程开展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从源头上严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关。2008年12月,对中心城区北片区近20平方千米区域开展含区域地震活动性、区域地震构造研究、近场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小区划、玉川断裂玉溪盆地段活动性鉴定及综合研究等内容的地震小区划工作。在玉溪民用机场选址工作中,研究和整理提供了相关技术资料。

201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玉溪市防震减灾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对做好新一代区划图的宣传贯彻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按新区划图,玉溪市涉及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江川、华宁、峨山、通海和澄江等县区,均由0.20g提高到0.30g,地震基本烈度仍然为Ⅷ度。

(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创办报刊。1985年,玉溪地区地震办公室创办《玉溪地震》报季刊。1992年9月起改为双月刊,后几度更名,于2001年更名为《玉溪防震减灾》沿用至今,其宣传形式、内容、效果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受到中国地震局、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新闻出版局的褒奖。

开展纪念日宣传活动。一是通海大地震纪念活动。1980年初国家地震局在昆明举行通海地震10周年学术研讨会后,通海大地震30周年、35周年、40周年及45周年,玉溪市均举办规模不一的纪念活动,并先后编印出版《中国通海“一·五”大劫难回眸》《抗震岁月》《通海大地震45周年书画摄影作品集》等专著及作品。二是其他纪念日宣传活动。多年来,玉溪市防震减灾局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1.6云南省防震减灾日”等特殊时段均开展规模大小不一的纪念活动,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图片展览、集中式主题宣传活动、编印、发放宣传资料、作专场报告、播放科普片等方式,大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自2006年起,玉溪市持续开展了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经市防震减灾局和市教育局共同认定并命名。至2018年9月,全市共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53所。自2013年起,玉溪市开始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红塔区凤凰街道高龙潭社区成为全市首个市级、省级、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至2018年9月,全市共创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9个,省级11个,市级11个。

网络宣传。2003年2月,市防震减灾局建成“玉溪市防震减灾网”,网站设置有新闻动态、地震监测预报、震情速报、科普知识等10余个栏目和防震减灾系统网站导航,网站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年,,按照统一规范管理网站有关规定,“玉溪市防震灾网”终止,各类信息并入“玉溪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统一发布。

建设玉溪市防震减灾科普馆。2014年11月,玉溪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建成开馆,该馆是玉溪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共有三十余个展项。2015年8月,市防震减灾科普馆被省政府认定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开馆至今,已接待近一万名参观者。参观者通过学习、互动和体验,提高了广大民众对地震的了解和应急避险方法掌握。

编印及购置各类宣传品,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知识。1970年以来,为满足地震群测群防宣传和测报点开展工作,我市及各县区积极编印各类宣传材料进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1985年后,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高速发展,各类防震减灾宣传材料编印购置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和不同群体的需求。1995年起,制作展板、音像、明信片、扑克牌、画册、彩色折页等以及定制有宣传口号的购物袋、围裙、拉画笔、扇子等宣传品,深受群众好评,成为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良好载体。

四、地震应急救援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玉溪市已基本形成完善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自2000年以来,四次修订《玉溪市地震应急预案》,应急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处置措施不断细化完善;市政府建立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组织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市政府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市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开展地震重点危险区应急准备工作检查,督促县区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各项应急准备工作;2009年12月,我市从无到有,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由消防、住建、卫计、防震减灾四个部门联合组建了160人的玉溪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队以来,多次参加省内外地震现场抢险救援,积累了实战经验,提升了救援能力;自2015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市级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民政、住建、交通、防震减灾、消防等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成员单位派出抢险救灾队伍参加演练,全面提升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2014年,市财政投资1100万元建设市、县区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在云南省率先实现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互联互通和快速响应;2015年8月,玉溪市开始防灾减灾应急基础数据收集工作,2016年6月全部汇总入库。目前,应急基础数据库共收集整理了7大类、20项基础数据信息。利用现有数据,市防震减灾局投入9.5万元,组织研发《玉溪市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软件,进一步提升了地震应急科技支撑能力。2008年,玉溪市、红塔区防震减灾局和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了《玉溪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市政府批复同意在中心城区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出水口公园和高新科技公园两个应急避难场所。出水口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占地41.9公顷,定位为Ⅰ类应急避难场所,灾时最多可容纳4.13万人;高新科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占地7.95公顷,定位为Ⅰ类应急避难场所,灾时最多可容纳1.52万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