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改革开放40周年 > 州上风采

改革开放40年丽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变化


来源:局办公室  作者:局办公室  时间:2018年12月07日  阅读次数:打印】【关闭

1966年河北邢台6.8级地震后,周恩来总理号召地震工作者开展地震预报。从此防震减灾工作由防震抗震和地震知识宣传向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地震知识宣传转变,逐步发展成今天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丽江地震行政机构从最初的丽江行署地震办,变更为丽江行署地震局直至现在的丽江市地震局,人员编制从最初的3人增加至现在的18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全市地震系统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思想新战略新理论,扎实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党中央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思想,为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工作遵循

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防震减灾事业逐步向法治化、现代化进程迈进。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后,国家加强了地震应急的探索,形成了“四个环节”(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紧急救援和重建)的综合防御的局面;2000年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等“三大体系”的提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和地震科技得到更强劲的发展。

1997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防震减灾法》,这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开始全面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中国地震局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把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

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讲话中就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同时提出了防灾减灾“六条”重要精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了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提出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专门致信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党中央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防震减灾事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引领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不忘初心、聚焦主业,地震人勇于攻坚克难,为防震减灾事业开辟了新的阵地,积累了宝贵财富

以傅承义、顾功叙和翁文波老先生为代表的地震人,开创了我国地震事业。一代又一代的地震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为我国地震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重大成果,建立了不朽功勋。2018年2月2日“张衡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地震观测迈出了“跳出地球看地震”的第一步,对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具有里程碑意义。丽江的防震减灾事业也在一代又一代地震人的不懈努力下,迎接新时代,践行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实现大发展。

(一)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建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立体化的地震和地壳运动的观测网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科学体系,提出了多个地震孕育的理论、模型及地震预报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报成果。丽江地震监测台网从最初的5个(巨甸地震台、丽江狮子山观测站、宁蒗县地震台和丽江县、永胜县陶瓷片角观测站),发展到现在已建成国家基准地磁台1个,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4个,水质观测站1个,强震台站15个,预警台站57个,科学台阵监测点12个,金沙江中游水电站库区专用台站54个。许多现代化、高精度的观测手段替代了传统的观测手段,观测效率、质量更加改善和精准。观测数据来源从最初的人工模拟到现在的全自动数字化实时采集,数据分析从人工判读到现在的电脑实时处理为主。震后三要素的确定,从人工现地查看判定为主到现在的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中心“地震机器人”的分钟级实时发布。群测群防也从最初的“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倾斜)为主的地震前兆观测,发展为现在的骨干观测点数字化实时数据采集处理。

(二)震灾预防得到了全面开展。国家制定了系列化抗震设计规范,编制了第5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制定了抗震设防法规和标准,在工程和城乡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部分主要城市开展了地震地质勘探。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更加广泛。丽江震灾预防从粗线型向系统型全面发展。广泛开展了第5代区划图的宣传贯彻落实。减隔震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城乡建筑抗震设防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六进”活动全面覆盖,由学校、医院、城镇中心区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延伸;宣传方式由单一方式向多方式、多载体、多渠道拓展。从以前传统的政策宣讲、资料发放,群体被动接受向多载体推送、传播(电视、广播、科普馆、微信等)、从强压式灌输向增强互动参与性、实效性、专题性的转变,更加贴近公众各类群体生活、抓住公众关注点、兴趣点。受众面更加广泛,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宽广。社会公众防震意识和科学素质明显增强。

(三)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国家、省、市、县,均建立了科学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灾害评估技术系统及抗震救灾指挥技术体系,大大提升了各级政府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和救灾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武装起来的一专多能的地震灾害救援队,在多次国内外地震灾害救援中展现了过硬的救援能力素质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不负祖国召唤和派遣的风采。应急救援体系从临时性、单一性向系统性、综合性、常态化转变。各级各部门均建立了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地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常备应急救援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

三、继往开来、努力奋斗,沿着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进程阔步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地震局党组指出,当前防震减灾事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作为防震减灾人,必须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使命,聚焦主责主业,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防震减灾事业努力奋斗。一是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水平。不断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预测预警分析研判能力水平,做到科学预警。二是加强震灾预防。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加大减隔震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深入开展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建筑抗震性能;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全社会各类人群的防震减灾和防震避震意识。三是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和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大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机制,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应急救援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不断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