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楚雄州防震减灾事业逐步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全州地震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为举措,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工作大局,不断深化改革,勇于担当作为,使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为彝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1980年以来,全州地震系统在地震监测、地震预报、震灾防御、地震应急与抗震救灾和防震减灾综合管理工作中,先后100多次受到中国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和州委、州政府表彰奖励。 防震减灾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1970年1月5日通海7.8级大地震发生后,同年4月楚雄州成立州、县地震工作机构12个,开始地震监测工作,监测手段主要是“四土仪器”(土地电、土地磁、土地应力、土地倾斜)。1978年后,逐步更新为人工操作的测震仪、深井水位仪等专业观测仪器。1986年,开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1988年,州人民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州地震现场对策工作会议,成立了楚雄州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刍形《楚雄州抗震救灾对策方案》。1989年楚雄州在全省率先恢复1984年机构改革中被撤销的县级地震机构。 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 1992年12月,地震监测土简仪器全部停用,更新为模拟观测。1993年2月1日大姚5.3级、8月14日姚安5.6级地震的发生,楚雄州中强地震呈现活跃态势。1993年4月州、县地震机构更名为州、县地震局,1995年分别明确为州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机构和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机构。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1999年《楚雄州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实施办法》出台,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管理,全州首次地震系统执法培训班成功举办。2000年11月,《楚雄州地震应急预案》颁布实施,建立了《楚雄州地震应急基础数据信息系统》。2001年10月陆续开始安装16位数字化地震仪等,标志着全州地震观测网建设迈向数字化时代。2002年10月设立中共楚雄州地震局党组;2005年10月,楚雄州防震减灾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州地震局搬入新址办公,办公、地震观测、应急条件明显改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云南出台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我州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全面增强。1993至2010年底,先后发生5级以上地震12组25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5次),共造成129人死亡,其中我州84人,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其中我州近65亿元。这是楚雄州地震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任务最为繁重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地震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要求,瞄准事业发展的短板和不足,着力解决制约地震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着力推进地震业务体制、震灾预防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2016年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质量考核中,楚雄州地震局被中国地震局表彰为市级地震应急管理先进单位。全省2017年度综合绩效考核楚雄州成绩排名第2位。 一是党委政府领导防震减灾工作坚强有力。2012年以来,州县党委、政府持续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评。州人民政府每年度召开全州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州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州委常委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防震减灾工作。2015年,州人大常委会对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了专项监督;2018年,围绕楚雄州“1133”战略定位,高起点谋划提出了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同年7月至10月,州政协开展了防震减灾工作专项民主监督,助推全州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州财政支出年度防震减灾事业经费逐年增长,高于当年全州GDP增速。有感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州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及时多次作出指示要求,州政府分管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州地震局调研指导和听取汇报,为全州防震减灾工作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是地震监测预警和地震应急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2012年,8个强震台网安装运行。2013-2017年,紧抓云南人民政府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机遇,建成牟定地下流体观测井,完成南华、永仁、姚安十五数字化流体观测仪器更新换代,实现了全州前兆观测项目全部数字化、自动化。2015、2016年陆续建成1个州级、10个县市级震情会商与应急响应互联互通平台,全州地震应急能力和地震业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2016年被中国地震局表彰为全国优秀单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楚雄子项目—新建14个基准台、9个基本台、70个一般台、30个预警终端建设全面启动,其中双柏省级示范基准台于 2017年12月竣工运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拓展。 三是震情跟踪与观测监视更加扎实有力。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深化地震监测预报改革,健全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围绕年度重点危险区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年度高考等重大节点保障,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加强地震监测和分析研判。群测群防“三网一员”体系实现县乡村全覆盖。监测仪器设备运行保障增强,地震监测预报质量持续稳步提升。2015年地震速报发布系统推广运行,地震速报效率和地震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四是震灾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强制标准全面执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得到加强。2016年以来,全州共核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项目595个。禄丰10GW单晶硅项目、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建设、楚雄机场、楚雄州“十三五”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选址地震安全性评价顺利通过。重视地震科技运用与创新,1项国家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攻关项目已通过中国地震局验收,两项成果获云南省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州级抗震设防要求核准审批权已全部下放给各县市地震局,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认真规范地震安全性评价中介服务,完成永仁、元谋、楚雄抗震设防要求核准事项纳入县行政审批局综合审批试点改革,常年法律顾问制度基本建立。“两个示范创建”成果丰硕,累计认定命名科普示范学校31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村) 15个,其中10个为国家级。 五是地震应急救援常备不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抗震救灾机制运行顺畅,各级各行业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大规模组织州县应急指挥演练和行业演练,组织讲师到重点行业、单位开展培训授课;2016、2018年,州减灾委两次组织开展了以地震灾害为背景的综合性救灾演练;2018年首次举办了州减灾委成员单位领导、县市民政、地震、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长参加的防灾减灾救灾专题培训班;先后成功举办地震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班6期,地震应急培训演练呈现常态化和专业化。持续更新完善了州县地震局应急基础数据库,灾害损失预评估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州防震减灾联席办每年开展地震应急准备情况督查和通报,有效提升应急准备工作水平,妥善处置了禄丰广通4.1级、3.7级两次强感震情。 六是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公众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机制不断健全,防震减灾“六进”工作深入开展。统筹利用科技、教育、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公共资源,创新拓展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宣传渠道,宣传呈现立体化和常态化,积极向公众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震情和灾情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