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为进一步巩固“十项重大措施”取得的成果,云南省人民政府安排部署了“继续推进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点工程”(以下简称“10项重点工程”),为全面提升云南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0项重点工程”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 在地震重点危险区、重点监视防御区,新(改)建一批测震、前兆地震观测台(站、点),一定程度消除了云南地区的监测盲区,提升了小江断裂带、石屏—建水断裂带、南町河流域,宁蒗、江城等区域的监测能力。通过设备更新升级、观测环境改造及台站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全省台网总体运行率达到95%以上、仪器故障排除时间在36小时内(偏远地区56小时内),数据产出更加稳定可靠。省内4.5级以上地震网内地区速报平均用时10分钟以内,地震速报结果能及时提供给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队伍,16个州(市)的每个乡镇均设有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共计近7000人,全省共有1.7万名宏观联络员、近1500个地震宏观测报点。 在宾川县开展我国第一个主动源地震监测,并成为我省院士工作站。 强化地震基础理论及预测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应用于近年云南地区地震大形势研判和云南周边地区4级地震后续预测判定工作中,有一定的应用效果。2013年以来,洱源、永善、鲁甸、云龙、漾濞等地震前,一定程度上都给政府打了个招呼。 (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强化。在昆明北郊建成地震应急救援体能训练中心。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地震系统应急指挥互联互通,增强了应急指挥能力。配备大灾灾情快速评估技术系统和云南地震应急信息推送系统,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应急处置决策依据,更好地处置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特别是在应对2014年鲁甸、景谷、盈江等较大地震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防震减灾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云南数字地震科普馆,填补了虚拟数字技术在我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用方面的空白。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库,提高了地震常识、逃生自救等知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实用化水平。制作、展播防震减灾科普短片、公益电视广告,面向社会公众征集科普作品,拓宽科普宣传渠道,显著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14个州(市)的52个县(区)创建104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初步形成以我省抗震设防高烈度区(Ⅶ度及以上)为重点,以省级示范社区为骨干、以市级社区为支撑、以县级社区为主体,初步覆盖全省的地震安全示范体系。 联合取得的地震保险模型研究成果被云南省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试点的方案采纳。2015年8月20日,全国首个农房地震保险试点在云南大理正式启动,对全国地震保险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完善云南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辟了新的领域。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启动实施,有望向相关行业及社会公众提供更快捷的警报信息及科学决策依据,成为防震减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的重大实践。 (四)基层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市、县地震部门震情会商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地震部门地震应急指挥视频互联互通,在我省多次地震应急特别是鲁甸、景谷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规范建立云南省地震监测台网运维保障体系,加大对市县地震监测的投入,显著提高市县地震部门工作积极性。 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继续实施新一轮 “10项重点工程”,省财政每年支持3亿元,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努力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