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省政府针对我省震情形势严峻、防震减灾任务艰巨的现实,制定出台了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及实施方案(2008年-2012年)。这是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地震灾害频繁严重的实际情况,为全面提高防震减灾整体水平和地震灾害综合处置能力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被回副总理誉为“高明之举”。10项重大措施实施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先后投入专项资金近210亿元,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得到较大增强。 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得到提高。开展了强震活动与板缘动力学机制等8项地震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研究,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60篇;改造了25个地震监测台站的观测环境,更新了重点监视防御区近70个市县的地震前兆观测仪器设备,新建了14个跨断层形变测量场地;建立了完整的监测信息数据库、大震速报备份系统和备份信道;群测群防队伍由3000多人发展到17000多人;地震安全工程—大震应对与处置能力强化建设工程已完成。地震监测能力全省可以达到2.5级以上,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能够达到1.5级以上;地震“三要素”速报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缩短为现在的10分钟以内,定位精度也有较大提升,并通过短信发送平台及时发送相关人员。2011年盈江5.8级和2012年宁蒗5.7级等地震前,均提出了较为准确的短期预测。在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评比中,我省获奖数量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 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逐步增强。一是积极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截至2012年11月底,我省累计投入资金158.79亿元,累计开工1630.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重建1331.63万平方米,加固改造298.87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1403.22万平方米,累计拆除或封存停止使用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1316.29万平方米;投资13.8亿元,完成农村初中校舍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3年来,云南省发生多次中强地震,但校安工程新建校舍安然无恙。2012年6月29日,中国教育报以“云南宁蒗5.7级地震中师生无一人受伤,校安工程新建校舍经受住地震考验”为题,进行了报道。三是认真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减隔震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意见》,召开了全省减隔震技术现场推广应用活动会议,广泛推进减隔震技术的推广运用。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成效突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从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正式启动(至2010年底共完成85.5万户建设任务),2011年开始与农村危房改造合并进行。截止2013年10月底,云南省先后整合投入省以上财政资金79.09亿元,启动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扶贫安居工程、游牧民定居、灾区恢复重建、工程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共统筹完成各类农村危房改造245万户。在近两年省内发生的中强地震中,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极大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改善了农户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贫困户解决了“住有所居”的问题,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急通信和电力设施保障能力逐步加强。购置了135台卫星电话并已配发到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建成了由125个短波移动台组成的无线电短波应急通信网,为震后联络通畅提供了坚强保障。依据地震带分布情况,落实电力、通信设施保通应急预案,提高了电力、通信设施的抗震保通能力。总结德宏盈江抗震救灾经验,完成各州(市)供电局、供电公司地震应急装备、物资的补充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抵御地震灾害和抢通保通能力增强。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机遇,共筹措资金2100多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940多公里,“七处省、四出境”大通道正朝着全面高速化的目标迈进;全力实施路网升级改造,新建二级公路59条,完成安保工程建设项目200多个,改造危桥710座,完成公路灾害防治里程600多公里;航道通航里程达3100多公里,航道通航里程和通航条件大大提高;加强公路水路应急保障专业队伍建设,组织专业训练32期,综合演练5次,补充完善了专业保障队伍,省级应急救援队伍达2200人;储备了各式战备钢桥55座,应急辅助机械化架桥设备4套等应急物资器材;加大灾后重建力度,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恢复成效明显。 全面实施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31座,正在实施扫尾工程9座;完成665件小(一)型水库、708件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860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正在实施。完成水毁修复各类堤防7414处、1509公里,护岸5473处、1069公里,坝跺7595座、闸涵1150座、河道清障9004处,5983公里。有效保证了水利抗震应急处置工作需求。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治工作基本完成。完成11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11万处。分片区组建了6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组,完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任务。在滇南、滇西南片区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技术中心,完成重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勘查、科研及施工图设计的编制与审查工作,对35个重点防灾县(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题培训。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应急物资储备有所保障,安全生产应急抢险、卫生医疗保障、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共新建和改扩建救灾物资储备库94个,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被列为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于2010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历次防灾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建了463人的云南民政自然灾害应急现场工作队,培训及资格认证灾害信息员1519名。抽调10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10个灾后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工作组。全省安各类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发展至1582支,应急救援人员17312人,其中专职救援队伍66支、2165人。按照基础物资、专用物资、特殊物资三个类别,各储备库储备了一大批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基本保证了卫生医疗救灾应急的需要。 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制作完成了《防震减灾常识读本》、《防震避震常识》等11类23小类1088万(套)册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四种少数民族的防震减灾宣传材料以及《中小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指导手册》,并广为发放。完成全部24期《地震百科》专栏的拍摄播放工作。建成3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认定3批46所中小学校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利用多种宣传方式、传媒手段和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六进”活动。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县以上政府和99%的乡镇政府完成地震应急专项预案的修编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小演练已常态化,惠及全省数十万中小学生和群众。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81个。完成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应急基础数据采集、“三网一员”灾情速报队伍建设。省红十字会大众卫生队、心理支援自愿者队伍已进入省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序列,地震应急社会动员机制进入有序发展轨道。地震重点危险区州(市)、县、乡(镇)已基本完成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云南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信息系统也将于2013年完成。建立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联席会议制度和军地、部门、系统等协同联动机制,完成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扩建(160人扩建到1620人)、训练等日常管理,以及紧急救援出队和救援队规范化制度建设等工作。目前,全省3支省级救援队已具备同时展开18个救援作业面作业的救援能力。已形成多支电力、通信、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多方位的抢险队伍,全省应急救援水平得到新提升。 近年来,10项重大措施取得的重大成果在破坏性地震中多次得到验证,各支应急抢险队伍、专业救援力量迅速到位,科学、迅速地展开抢险救援;各项救灾物资保障充分,调拨迅速,充分满足了应急救灾的需要;经过抗震加固的房屋,也在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在降低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实施4年多来,通过坚持不懈推进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我省的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科学的防灾、减灾战略体系已初显成效,一道精心织就的生命保护屏障工程已开始惠及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