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精神文明建设

青年文明号 | 满腔热忱践行青春的誓言


来源:应保中心  作者:吴艳梅  时间:2018年11月06日  阅读次数:打印】【关闭

  ——后方应急技术保障组在行动

  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组作为云南省地震局后方指挥部主要的应急工作小组,主要承担了我局地震后方指挥部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科技保障、技术支撑等任务。小组现有人员6人,自2015年被评为“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以来,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组就确立了继续建设“学习型、科研型、奉献型”青年文明号的思路,成为了不断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成长的平台。

  一、扎实业务,不断争先创优

  依托后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现场通讯技术平台,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组各位同志带着2013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地震局共同颁发的“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以及2014年由中共云南省地震局党组颁发的云南省地震系统“8.03鲁甸6.5级地震应急工作先进集体”的好成绩,在工作中不骄不躁、踏实进取,不断扎实业务,确保指挥技术系统运转正常,不断争先创优,认真完成每一项目标,争取每年都有进步。2015年至今,在全国31个省市开展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行质量考核评比中,“云南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全部参评项目均获得全国前三名,其中获第一名2次,第二名5次,第三名7次,小组5人次获得全国地震应急技术系统运维管理先进个人称号。组内9名党员同志也充分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1名党员同志深入扶贫一线驻村帮扶,1名党员同志获局内“优秀党员”称号,1名党员同志获局内“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3年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联合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4年获中共云南省地震局党组授予的云南省地震系统“8.03鲁甸6.5级地震应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创新思路,不断探索进取

  依托“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项目、“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云南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建设”项目、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科研课题、云南省地震局青年基金项目等的支持,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组各位同志不断创新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应急科技保障能力,强化地震应急科技保障的本地化、特色化与实用化。

  在后方应急科技保障方面,小组成员基于“互联网+地震应急”的探索和实践,自行研发了基于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的应急推送软件系统;完成了云南地震应急互联互通软件平台及云南地震应急互联互通协同数据库建设,并于2016年底形成涵盖全省16个州市的地震快速评估及出图软件系统,建成“1个中心”(云南地震灾害应急指挥中心)、“16分中心”(云南省16州、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110节点”(云南省110县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会议互联互通。

  

  2016年7月26日通过视频会议与州市、县局单位一起听应急司视频会议专题讲座

  三、真抓实干,不断担当奉献

  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组各位同志充分发挥了不畏艰苦、任劳任怨的精神,认真履行24小时值班制度,常年值守在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第一线。平时注重地震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明确角色分工、强化应急流程,震时注重联系实际,在响应处置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保障到位。每当地震发生后,各位同志迅速到岗、各司其职,第一时刻到达后方指挥部进行应急科技保障,第一时刻带上装紧急备奔赴灾区现场,无数个第一时刻背后,牺牲了各位同志陪伴家人、照顾家人的时光,也倾注了各位同志加班加点、彻夜不眠的热血。因为知道震情就是命令,大家没有任何一句怨言,有困难就克服、有困难就互助,在这个团结一心的集体里,大家早已产生了默契。

  

  2017年2月8日鲁甸4.9级地震应急响应处置

  

  2018年8月13日、14日通海5.0级地震应急响应处置

  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应急指挥技术保障组各位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开阔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保障了地震应急信息互联互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障了地震应急现场通讯全方位、全覆盖,保障了每次地震应急响应处置高效有序。各位成员不断真抓实干、克难攻坚、锐意进取,用满腔热忱践行了为防震减灾事业做贡献的青春誓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