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播报

人民日报:辽宁推进防震减灾数字化智能化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25年09月04日  阅读次数:打印】【关闭

记者从辽宁省地震局获悉,辽宁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防震减灾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深度变革,辽宁省地震局携手华为公司,建成全国首个地震云平台,采用“一云多芯”技术架构,建立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地震监测网络。与广电、气象、电信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构建起“手机平台+电视+气象大喇叭”三位一体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全力畅通地震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

据悉,辽宁聚焦石油化工产业地震安全保障,针对地震活动性较强、危险性较高的沿海区域,选取16家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工作。依托辽宁巨灾防范工程建设,为试点企业“量身定制”地震监测运行平台,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结合风险评估模块,对重大危险源储罐等核心设施进行动态风险评估,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地震安全信息支撑。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其中,煤矿安全生产是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环节。辽宁省地震局不断加强矿区的矿震监测,在铁法煤业集团大强煤矿,架设由64套短周期地震计组成的密集台阵。通过深入探测矿区地下结构、分析地震成因机理,为科学认知矿区地震活动提供数据基础。此外,依托辽宁巨灾防范工程,建成非天然地震监测平台,实现矿区地震监测自动化;《煤矿地震监测台网技术规范》已列入辽宁省地方标准立项计划。

为守牢核电安全防线,辽宁省地震局与红沿河核电站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地震安全保障体系。在全省建成由961个地震观测点组成的地震监测预警网络,该网络具备实时监测和自动处理能力,能够在震后5秒至10秒产出地震预警信息,可根据核电站实际需求定制预警信息服务,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同时,辽宁持续开展海洋地震监测关键技术攻关,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建设海洋地震监测网,促进海洋地震的监测与预警技术发展。针对渤海湾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点,建立近海地震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海底地震仪与陆上预警台站数据融合,可提前10秒至30秒向海上钻井平台、海底电缆等设施发出地震警报。

此外,辽宁还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在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关键基础设施架设地震监测设备,为震后安全评估和运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更好发挥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效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