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台站历史

通海地震台台站历史


来源:通海地震台 时间:2021年08月30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1970年以前,整个滇南地区没有一个地震台。1970年1月5日01点00分34秒,在通海发生了7.7级大地震。震后,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奔赴通海地震现场建起流动观测站,对地震现场进行详细考查和震情监视。通海地震台就是在这个流动观测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70年,由姜葵同志负责着手基建,打山洞,边干边总结,无设计图和地质剖面图。山洞深38m,全长54m。洞室岩性为石灰系白云岩、石灰岩,有破碎。仪器墩基直接浇灌在基岩上。

1971年7月,山洞基建完工,陆续架设了维开克熏烟记录地震仪、金属水平摆倾斜仪、石英水平摆倾斜仪、RDZ1-22-66强震加速度仪、CR2-69型刃口式垂直磁力仪、ZJ581-A型金属弹簧重力仪、FD-105水氡仪、DD-1型地震仪。并在距地震台1.5km的桑园架设应力仪,建立通海桑园应力站。通海桑园应力站于1981年8月拆除。

1971年~1974年,任志洪同志任台长、董安忠同志任副台长,全台工作人员15名。在此期间,部分观测项目由于达不到观测技术要求指标,相继作了较大的变更,即拆除、搬迁、新建等。

1974年5月底,F105水氡仪停测,并搬迁至建水曲江,建立曲江水化站。曲江水化站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曲江镇,距离通海地震台约35公里。

1979年距通海地震台6km处独立新建通海地磁台。通海地磁台位于通海县杨广镇古城村金家湾,建台时间从1979年底至1980年,历时1年。建台时台站负责人何远模,参加台站主要人员有任职荣、王文银。1982年开始地磁观测试记,1985年正式出版地磁观测年报。

1975年~1985年,台上由王贤仁、贾忠本二同志负责,工作人员11~6人不等。变更调整后保留下来的观测仪器有5套:DD-1型地震仪、金属水平摆倾斜仪、石英水平摆倾斜仪、DDC-2A型电子自动补偿仪和RDZ1-12-66型强震加速度仪。

1985年~1993年期间,由于城建规模扩展,观测干扰因素增加,观测技术更新,地震仪和金属水平摆倾斜仪先后停测,随之建立了昆明遥测台网通海里山遥测点。

1996年通海地震台观测和办公用砖木平房被火灾烧毁,地电观测由于火灾、干扰等停止。地震台自火灾后至2002年,观测和办公用房一直是用台站宿舍代替。

1993年~2002年3月地磁台、地震台合并管理,任职荣任台长,副台长张志敏(1997年开始)。

2002年3月改革后,通海地震台、通海地磁台、曲江水化站合三为一,统称通海地震台,台长张志敏,副台长张福。台站在岗人员8人,地震台形变2人,地磁台4人,曲江水化站2人。

2000年,孙维怀任副台长(主持工作)

2013年10月,徐金同志从省地震局调动到通海地震台工作,作为通海台副台长主持通海台工作。

通海地震台是国家重点台站,观测项目涵盖地磁、形变、测震(遥测)、水化四大学科,观测手段多样,是云南省规模较大,综合监测能力较强的台站。

通海台观测质量全国评比获奖情况

年度

I类台

定点核旋

地磁基准

地磁秒采

地热

模拟水位

信息网络(台站节点)

陆态网络

观测系列

样系列

1991

司南杯

1993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三名

1996

第三名

第三名

1997

第二名

第三名

1998

司南杯

第三名

1999

第二名

第三名

2000

第二名

2001

第一名

2002

第一名

2003

第二名

2006

第三名

2009

第三名

第三名

2011

第一名

2012

第三名

2013

第三名

第三名

2014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三名

2015

第三名

第二名

第二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