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地震台始建于1970年,坐落于滇南地区,下辖通海地震台、通海地磁台、曲江水化站三个子台,人员编制12名,观测仪器近20套。 通海地震台台址周围主要有北西向的曲江断裂和NS向的小江断裂经过,并在其附近交汇,地处活动断裂的破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台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由最初的流动观测台成为今天具有地磁、形变、测震、水化四大学科齐备的“全学科”观测台站,是云南省综合监测能力较强,规模较大的重要台站之一。 三个子台: 1、通海地震台始建于1970年,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镇,是国家基本地震台。台站坐落于山清水秀的县城西,南靠西山风景区,北临杞麓湖,年平均气温15℃,年温差20℃,四季如春,自然地貌特征为湖相沉积。成立后架设过形变,电磁,水化,测震等学科的各类仪器,后因城市发展大部分仪器因观测环境下降开始外迁,台站有办公楼一栋,宿舍楼一栋,历史上经火灾。现今布设形变学科垂直摆倾斜仪VS,VP宽频两台;气象辅助观测仪器雨量气温气压三要素仪一台。 2、通海地震台1971年设置地磁学科观测仪器,后观测环境下降,观测质量下降,遂迁出台站,1979年在距离地震台以东6km建立通海地磁台,是国家一类基准地磁台。台站三面环山,台基主要是泥盆系石碳系灰岩,间有红土层,3m下为湖相沉积,观测区附近岩石磁性相对较弱,且磁场分布均匀,观测环境较好。有工作,设备用房两排,历史上经水灾,遭破坏。台站目前架设了地磁学科大部分观测仪器5套,测震,强震动各一套。地磁观测是通海台最强观测手段,观测质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一段时期内为全国第一。台站超过一半位于后山林区内,台站占地面积为三个站点中最大,位于村落与山林交界地区,电力,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落后,综合治理,消防安全,应急响应等管理工作难度大,周边社会情况复杂,治安难度大。在将来可能面临部分观测环境下降问题。 3、曲江水化站始建于1974年,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曲江镇,是国家Ⅱ类综合水化观测站。为监视曲江断裂带上及其邻近区的地震活动,在曲江盆地东南选址建立该台站。台站观测井孔为温泉自流井,地下流体观测应震效能较好。历史上通海地震台水化学科外迁至曲江,后曲江水化站从省地震局外划红河建水局,后又归并于通海台。曲江水化站是目前云南省地震局下属位数不多的专业地球物理场观测站点中最艰苦的台站之一。台站负责水化学科,地电学科的观测业务。台站坐落在村中,占地面积小,办公用房面积少,办公室非常拥挤,测项繁多。曲江水化站离市区非常远,且在行政上并不独立,在台站停止使用公车后办公,生活依赖交通工具的问题矛盾凸显。 |